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对AI的冲击最为敏感,文学家在AI面前越来越显得无奈。中文逍遥大模型基于创作者的想法灵感,能够一键生成万字,根据一张图写出一部小说,它能大幅提升创作者的效率,也具备一次读懂100万字小说的功能。从文学创作来说,作者的个性思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但是AI写的《机忆之地》已在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这是人类作家用3个小时,与AI平台前后对话66次、形成4万多字的稿件后,从中复制5900多字形成的作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2023年在《人工智能看哲学》一文中提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没有哪门学科比人工智能更需要和哲学打交道。”2024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团队利用生成式AI开发了一款可以与古希腊哲学家们进行对话的系统。
在历史学研究中,AI也有广泛应用。比如,通过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指标评价、可视化分析等技术,研究人员可基于历代《食货志》文本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此外,通过AI制作复原的数字人,诸多历史人物得以“复活”,从教材中走出来,穿越到现实之中。
科技进展影响考古学的两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南京师范大学吴庆龙带领的团队2016年在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的《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他通过建立黄河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在郑州至开封段发现宽达30公里的古河道遗迹,证明在公元前1920年前后20年间存在一场持续20年以上的超级洪灾,这正是大禹治水的现实背景。它不仅印证了《尚书》中“汤汤洪水方割”的记载,更意外触发了关于大禹治水技术体系的全球大辩论。另一个是2024年2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发布了一个根据互联网视频训练的基础世界模型——Genie(精灵),可从合成图像、照片、草图生成多种动作可控的环境。2024年底推出的新一代世界模型Genie2,则可根据一张图生成可供人类或AI智能体游玩的无限3D世界。这在考古发掘、历史场景复原方面,有极为可观的应用前景。
此外,AI在绘画、音乐、诗歌、电影、舞蹈、雕塑等艺术领域也展现出强大能力。2018年,首件AI生成作品《埃德蒙·贝拉米肖像》就被佳士得以43.25万美元拍出。
(摘编自刘钊《AI赋能千行百业,传统文科也不例外》)
材料二: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有了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才会产生审美活动。同时,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客体的怡人属性和主体的心理愉悦的有机统一。作家和艺术家拥有了真实的生命经历,获得了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才会产生对时代和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把握,进而才能将其内化于自己的创作中,让作品散发出独特的气韵。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造物,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无法产生基于社会实践的感受美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对美的独立判断,形成关于美的独特表达。举个简单的例子,以秋天为意象,人类既可以表达“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愁苦,也能够抒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而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多半会将秋天跟萧瑟、悲凉等联系到一起,而无法基于具体场景赋予秋天更独特的含义,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创作是基于数学统计的计算——当人类的大多数文艺作品为秋天赋予了“萧瑟”“悲凉”的含义时,人工智能也就只能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有样学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重真情,尚大义。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出文艺作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更难像人类那样睹物思情、托物言志,这是人工智能更难逾越的一大障碍,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作家南帆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人工智能具有极为强大的记忆功能,但是它不会回忆,不可能在哪一个愁绪袭人的下午,突然回忆起程序员如何写下一条关键的指令,没有哪一种动人的情景交融可以成为触动创作的机缘。所以,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一种模仿,而非一种类似于人类创作的那种独立的对美的创造。
未来,人工智能要想在文艺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就需要在深度学习等技术上进一步进化、提高、完善,甚至需要从深层逻辑上寻求结构性变革,从而产生全新形态的人工智能。它即使无法拥有像人类一样的智慧,但至少也应接近人类的智力水平,比如能全方位感知外部环境、会产生情绪和感情等。这种类人的人工智能能够与自己的同类和人类发展出新的社会关系,且能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自己独特的审美想象和审美表达。在此基础上,它才有可能从事像人类一样的文艺创作,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的文艺作品。
(摘编自王东昌《写诗、作画、谱曲: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德毅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哲学就更需要人工智能。
B.如果没有AI对《食货志》文本的技术处理,那么研究人员就无法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
C.Genie2模型能从多种图像生成可控动作环境,Genie2更可生成无限3D世界,这已经广泛应用于考古场景复原。
D.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也应该能全方位感知外部环境、会产生情绪和感情,并且和人类建立起某种新的社会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列举AI在文学、哲学、历史、考古及艺术等多领域的应用,展现其强大的赋能作用。
B.材料二引用马克思关于“美”的论断,为下文论述AI在审美和创作上的局限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C.材料一侧重介绍了AI的应用案例,材料二则深入探讨了AI创作的本质与局限,二者形成互补。
D.两则材料运用举例论证,都试图对AI在人文艺术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明确的、结论性的预测判断。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AI在文艺创作上本质是模仿”这一观点的是( )(3分)
A.AI写秋景诗时,反复使用“落叶”“寒霜”等人类高频秋景意象,难以创造全新意象。
B.AI在绘制古风插画前,需要学习数千幅人类古风画作的构图、配色规律才能生成作品。
C.AI生成的电影剧本,它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关系设定高度贴合人类经典电影的创作范式。
D.某AI音乐平台可根据用户输入的“治愈”“轻快”等关键词,实时生成专属背景音乐。
4.下面是某同学与AI的对话,为什么说《云海之巅》是“写”的而不是“创作”的?请根据材料概括分析。(4分)
某同学:请模仿卞之琳的《断章》写一首短诗。
AI:好的,我将延续《断章》的结构和意境特点,通过自然场景和人物互动,表达了相互映照、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融入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下面是一首仿写诗:《云海之巅》你站在山顶看云海/看云海的人在山腰看你/山风拂过你的衣角/你拂过别人的思绪。
5.材料二提出“人工智能还无法取代人类的文艺创作”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俗世奇人·洋(杨)掌柜
冯骥才
杨掌柜和洋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这因为他有两个古董店,开在不同地方。在租界那边他叫杨掌柜,店名叫杨记古董铺,专卖中国的老东西。在老城这边他叫洋掌柜,店名叫洋记洋货店,只卖洋人的洋东西。
洋人喜欢中国人的老东西,中国人喜欢洋人的洋东西。头一个看明白这些事的是他,头一个干这种事的也是他。于是,他拿中国的东西卖给洋人,再弄来洋人的东西卖给中国人。这事他干得相当成功,不少赚钱。关键是他还有许多诀窍。
要想把东西卖得好,首先要把店铺、车马、行头都做得像模像样。租界那边的杨记古董铺看上去无奇不有,老城这边的洋记洋货店看上去㖖怪离奇。杨记古董铺在戈登堂西边街对面,戈登堂东边是利顺德大饭店,来天津办事或游玩的洋人都住在利顺德大饭店里,走出饭店便能瞧见古色古香的杨记古董铺了。洋记洋货店在海河边娘娘宫前广场旁的一条横街上,到娘娘宫来上香的人很容易逛到洋货店。两边店铺的选址都好,风水宝地,人气旺足,买卖好做。
他更着意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
在租界那边,他把自己扮成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身袍子马褂,缎帽皮靴,材料上等,做工考究,关键是样子一定要古里古气,大拇指套着鹿骨扳指,叫洋人看得好奇。在老城这边,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里洋气;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还有,他身上总冒一股子只洋人才用的香水味儿。这一来,他就成了店铺里最招人的肉幌子。
他刚刚干这买卖时,不缺中国古董,就缺洋货。他想出了一招——以物易物。这招很得用,若是洋人喜欢上哪一样中国的老东西,不用钱买,拿件洋东西来交换即可。然后他把这些从租界那边换来的洋货,再拿回到老城这边的洋货店来卖。两边的货源都不缺,买卖都好做。尤其是,洋人不懂中国东西的价钱,中国人也不懂洋东西的价钱。中间的差价全由他随机应变,怎么合适怎么来,这种无本买卖干起来就太容易了。
没有几年,他就在粮店前街买了一块挺宽敞的空地,六七亩,盖一座两进的大瓦房,磨砖对缝的高墙,石雕门楼,比得上东门里的徐家大院。他还买了一辆新式轿车,去到宫前或租界全都舒舒服服坐在自家的车上。有多少钱享多大的福。在海河两岸上干古董这行的,没人不羡慕他。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吃洋饭,卖祖宗,可是你有他这种本事——一手托两家,两头赚,来回赚,华洋通吃吗?人家杨老板还下功夫学了几句洋话呢,谁行?再说,在租界里开古董店,人家是第一家,在老城这边开洋货店,人家也是头一号。过去天津人知道嘛叫洋货店吗?都是人家杨老板开的头儿。别听人骂他,这帮人一边骂他,一边学他,也开洋货店。如今在他周边至少冒出六七家洋货店来。这条原本不知名的小街,人人都称作“小洋贸街”了。
洋货店多了,争嘴的人多了。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渐渐使他的洋记洋货店变得平平常常。同时,租界里的洋人们更喜欢跑到南门外的破烂市上淘老东西,那边的杨记古董铺也不新鲜了。
这事难了他,却难不住他。一年后,他忽然在两边古董店各花一笔钱,各使出了一招,这招别人同样想不到。
他从租界花钱请来一个法国人,叫马尔乐。人高腿长,金色鬟发和胡须,尖鼻子可以扎人,八哥赛的蓝眼睛,胳膊上长了许多金毛,个头至少比中国人高两头。这种人若是发起疯来,会不会咬人?但是马尔乐分外和蔼可亲,总是迷人地笑着,身上散出一种特殊的既不好闻也不难闻的气味。他用磕磕巴巴的中国话,耐心向买家解释每一件洋货。他还挺会开玩笑,这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
洋人才能把洋货说明白。马尔乐的出现,表明只有洋记洋货店里的洋货才是地道的洋货。别的店里的洋货都是靠不住的。于是,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
他租界这边也用了一个奇招。
他花钱把杨记古董铺后边一个空仓库买下来,打通了隔墙。这仓库铁顶木墙,高大宽阔,纵深很深。他从老城那边找了三四十个倒腾古玩的小商贩在这里摆摊。待小商贩们把中国人的老东西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地一铺开,这仓库就像一个魅力十足的古玩市场。租界里的洋人不用再跑到老城那边去找古玩市场了。它开在了洋人身边,一扭身就进去了。半年之后,这里便成了洋人们来天津必来逛一逛、十分好玩和必有收获的“黄金去处”。杨掌柜一句话切中其中的奥秘:“洋人最喜欢自己来发现。”
他目光如炬,能够看中买家的心理,买卖必然是战无不胜了。他还不时把马尔乐调到租界这边来,帮着洋人寻宝淘宝。洋人信洋人,真叫他玩活了。
北京那边干古董的,都羡慕他:但那边没有杨掌柜这种人。
(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3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句开门见山,“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干净利落地介绍了主人公是一个“奇人”,生发出整个故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介绍杨掌柜的致富经历时,使用了“无本买卖”“怎么合适怎么来”等口语化词语,暗含了叙述者对于主人公经营方式的批判态度。
C.文中对马尔乐的外貌描写,如“金色鬓发”“胳膊上长了许多金毛”,流露出叙述者对其外貌的厌恶与排斥,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保守立场。
D.中国的文学是“先有了故事,后有了文学性的小说”,而本文写杨掌柜“双店经营”“装扮行头”“雇佣洋人”等几个简单故事,文学性不强。
7.下列对杨掌柜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掌柜在不同场合变换服饰,体现了他作为商人的精明与变通,旨在营造信任感以促成交易,而非其内心存在身份认同的混乱。
B.杨掌柜首创“以物易物”模式,主要是出于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热忱,他希望以此搭建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盈利只是次要目的。
C.面对“吃里扒外”的骂名和同行的模仿,杨掌柜不为所动且能再度创新,这展现了他专注于目标、务实且富有韧性的强者心态。
D.杨掌柜后期聘请马尔乐、创建古玩市场等举措,体现了他善于洞察并利用不同客户群体的心理需求,将商业智慧运用到了极致。
8.文末画线句“北京那边干古董的,都羡慕他;但那边没有杨掌柜这种人”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本篇小说虽为短篇,但在人物关系的塑造上颇具匠心。请以杨掌柜为中心,分析本文是如何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塑造其“俗世奇人”形象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何如?”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材料三: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节选自《孟子·离娄下》)
材料四:呜呼!世言人主威严,俾臣下震恐。若齐威王者,可谓能行其威矣。然其所以威,非徒以刑也,察之审而行之当也。
孟子之言,深切著明。君以礼待臣,臣乃以忠报君,此上下之常经也。后世之君,待其臣不以礼,而责臣以忠;及其失国,则曰“臣不忠我”。岂不谬哉?
师旷对晋平公,陈人君之操,其要在“任贤”“省绩”,此正人君驭臣之正道也。然观后世之君,或如平公徒称“善”而不能行,或务威严而失其本,或责臣以忠而自废其礼。此三代以下,治日少而乱日多之由欤?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齐威王召A即B墨大夫C语之D曰E自子之居F即墨也G毁言日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的“务”意思相同。
B.“视”,对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视”意思相同。
C.“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中的“之”用法不同。
D.“审”,清楚,《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师旷认为,理想的君主应该清静无为,博爱任贤,不受流俗和左右近臣的束缚。
B.材料二齐威王明察实情,重赏政绩优异的即墨大夫,严惩贿赂求誉的阿大夫及其赞誉者。
C.材料三孟子认为,臣子是否应为旧君服丧,取决于君主在臣子去国时是否做到“三有礼”。
D.材料四认为,后世君主如果能像齐威王那样运用威严,并且以礼待臣,就能实现大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4分)
(2)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4分)
14.材料四对前三则材料中师旷、齐威王和孟子的言行有何评价?请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宋)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晚年隐居陈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清”字奠定了全诗清幽的基调,总领全诗。以“燕雀生成”这一细节展现乡村生机。
B.颔联“晒粉”一词,写出蝴蝶因不耐暑热而频振双翅的挣扎之态,透露出夏日的沉闷难耐。
C.尾联“直欲”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希望远离纷扰,寄寓了作者归隐之志。
D.全诗多处使用衬托,借蝴蝶飞舞、蜘蛛织网等相关动态描写,反衬村居清幽,凸显闲适意境。
16.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个人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燕歌行》中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______。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 )。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①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②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③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的原因,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⑤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⑥人们才能加深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18.下列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群众期待和审美旨趣相差甚远。
B.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C.无论再大的“手笔”,都与群众期待和审美旨趣相差甚远。
D.无论再大的“手笔”,都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19.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形神兼备 B.经久不衰 C.顺理成章 D.自然而然
20.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化地标”下一个定义。(4分)
22.不少建筑除使用价值外,也承载着文化价值。请写出你认为最能代表高邮的一个文化地标,并简要阐释其内涵。(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这一意象往往或显或隐地出现在诗歌中,给我们以启迪。人生如行路,我们还要与他人同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