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辦,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生生不息 C.独具特色 D.多元一体
2.下表中博物馆名称的来源与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项政治制度有关。这项制度是( )
名称 | 晋国古都博物馆 | 齐文化博物馆 |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
所在地 | 山西省 | 山东省 | 北京市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国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 D.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4.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也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他们的共同追求是( )
A.以仁为工具管理国家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重视先王的治理经验 D.变法革新推动社会发展
5.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和释义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 郡 | ||
| 释义 |
| 释义 |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 为君主管理地方 |
A.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D.实现了国家统一
6.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据此可知,这一农民战争(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起义 B.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
C.启迪了后世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D.使农民起义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7.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废除了景帝以来的郡国铸币制度,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这一措施( )
A.强化了经济控制 B.降低了铸币质量
C.促进了经济恢复 D.解决了王国问题
8.汉乐府诗内容丰富,有表现民众生活悲苦的《病妇行》,有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有所思》,有控诉战争残酷的《战城南》,还有鞭挞统治阶层荒淫与贪婪的《相逢行》。由此可见,汉代乐府诗( )
A.真实反映了汉朝的历史状况 B.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
C.是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缓和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
9.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魏国 B.西晋政权在灭亡吴国以后实现统一
C.十六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六朝”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所左右
10.《晋书》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见( )
A.宗室诸王展开中央权力的争夺 B.士族成为西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C.士族政治特权源于九品中正制 D.东晋存在士族与皇权共治现象
11.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南方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
A.开通运河,南粮北运 B.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C.广建粮仓,营建洛阳 D.兴兵灭陈,结束分裂
1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唐朝( )
A.保卫边疆的需要 B.人口流动的频繁
C.天朝上国的观念 D.开明的民族政策
13.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正确运行程序是( )
A.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 B.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六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D.尚书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
14.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税制从“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转变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举措(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抑制了土地买卖和兼并现象
C.彻底解决了唐王朝的财政困难 D.催生了全新经济因素的萌发
15.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了唐朝( )
A.儒学失去正统 B.三教融合趋势 C.道教突破发展 D.佛教最受尊崇
16.“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新纹样,寓意吉祥平安、如意美满、繁荣昌盛等,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
A.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B.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C.唐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3分,19题12分,20题15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史书中有关古代选官制度的记述
记述 | 出处 |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十九为关内侯,二十为彻侯。 | 《史记·秦本纪》 |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 《汉书·武帝纪》 |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 | 《三国志·魏志》 |
材料二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选官制度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者记述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此制”的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都注重思想控制,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通过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族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摘编自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7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来,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经典并非单一的流派,或者某一个宗教的经典,它吸纳了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百家思想,不断发展,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经典。自汉代尊崇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安邦、追求长治久安的需求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儒家思想也曾衰落过,但它长时间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非偶然,可以说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是以中国历史的发展经验总结为基础的,是被人民所选择的,它符合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需要。
——摘编自邢小磊《浅谈儒家思想发展史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就儒家思想的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上江南地区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偏安江南的政权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组织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广泛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的质量上乘,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