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划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据
B.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形态
D. 生产力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2024年9月1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3项考古重大项目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兴化市草堰港遗址。兴化市草堰港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该地区( )
①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
③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④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 原始氏族依靠道德和习俗管理社会,通过共同分配财富和资源来维持社会和谐。然而,当社会中出现较多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时,这种管理方式就会失效。这说明原始氏族制度( )
①依赖于氏族成员之间的情感和道德联系
②是由当时社会的道德和习俗决定的
③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而具有局限性
④是适应当时社会的有效的国家制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以及国家形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产力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私有制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出现
B. 阶级分化是私有制的必然结果,国家因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
C. 劳动工具的私有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
D. 先有国家,后有阶级
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下列对当时社会生产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①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③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④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6. 列宁指出:“农民(指农奴)的地位与奴隶占有制国家内奴隶的地位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通过向农民解放的道路毕竟是比较宽广了,因为农奴制农民已不算是地主的直接私有物。”这说明( )
A.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 B. 农民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
C. 农民与奴隶的社会地位完全一样 D. 农民可以完全自由的劳动
7.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下列表述与此无关的是( )
①生产力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侵略、奴役成为必然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
③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本
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要提高工人的工资,就提高了社会购买力,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的危险,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运动不可避免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②经济危机难以治愈,其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社会的进步
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
9. 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 )
①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③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④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力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0.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 )
A. 唯物史观 B. 剩余价值学说
C.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D. 空想社会主义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它深刻认识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解释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力与规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至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唯物史观( )
①找到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方法
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④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2. 科学社会主义探求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材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 )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中国特色
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③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具体方法
④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13. 李大钊曾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但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 )
①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
③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这是因为( )
①帝国主义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参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④中国封建官僚势力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上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这一共同历史任务包括(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主人
④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紧紧抓住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这个主要矛盾
②这一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道路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已经被消灭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下列能够正确体现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是
①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②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设立海南省,并开辟为经济特区
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②→① D. ②→③→④→①
19. 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南侧的全国政协礼堂,庄严宏伟朴素典雅。1956年9月15日,党的八大在这里举行。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党的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①推动国际共产主义重大理论的发展
②消除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③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④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0.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下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正确的是( )
①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实现了党和国家中心战略的转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1. 改革开放创造了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这表明( )
①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②世界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伟大飞跃
③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④改革开放的世界,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机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 我们党具有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理论创新能力,就不可能有强大的领导能力。理论发展的动力是回答问题,理论创新的逻辑是解决问题。解决重大时代课题需要重大理论创新,同时又催生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丰富和发展了(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3. 201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运行。十年来,党中央先后设立了上海、广东、辽宁、海南、山东、北京等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这说明( )
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②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③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生产关系的性质④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 某校高三学生以“改革开放45 周年”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下列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成果分享与主题相吻合的是( )
活动内容 | 活动形式 | 成果分享 | |
① | 调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查阅资料 | 改革开放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
② | 梳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 参观展览馆 |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
③ | 探索近代中国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 | 观看纪录片 |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④ |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 社会调查 |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5.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某同学经过学习,不仅对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了深刻认识,而且对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作了简短概括。请你根据时间节点进行排序( )
①特区先行,南下深圳开窗口 ②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共发展
③治理整顿,南方谈话春风再出发 ④民心思变,顺应时势开国门
A. ③-①-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④-③-② D. ②-①-④-③
26.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启程“进京赶考”,接受人民的考验。75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赶考之路上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下列对优异答卷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
②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③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7. 某高中研究小组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进行探究,发现取得成就背后的经验之一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开辟的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优势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奋勇前行的行动指南
28.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下列属于我国制度优势的是( )
①坚持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②全体公民都享受最高水平社会保障
③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④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保证了国家的人民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9. 全国教育大会于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因为它( )
①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助于培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栋梁之材
③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路线图、方法论和具体方案
④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0. 人民日报推出专栏,展现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新探索、新举措、新成效。下列实践探索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一项项民生制度托举起稳稳的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绿色生产广泛推行、低碳生活渐成时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植民心——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明确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已经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
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
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改变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2.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无数奋斗者用实干与担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成就了新时代的万千气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 )
①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书写历史新篇章
③开新局和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
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3. 2024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新征程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下列对中国梦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只有把中国梦融入个人理想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
③实现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④中国梦是世界各国的梦,也同中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4. 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以上率下抓作风建设,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接续开展……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①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事业
②以社会革命引领党的伟大自我革命
③以自我革命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
④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5.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指( )
①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从2020年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标准小康社会
③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④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36.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努力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 )
①敢于有梦追梦,勤于逐梦圆梦,把人生理想融入民族大业
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立足于梦想实现不朽伟业
③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自觉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
④坚持奉献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7. (2018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政治2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原创性。这种开创性、原创性,打破了惯常的视野局限、思维局限与理论局限,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进一步揭示,又有关于当今时代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由此可见( )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39.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下列用典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对应不一致的是( )
A.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全面依法治国
B.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
C.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具体方案
C. 体现了中国制度自信,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障
D. 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依法治国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原则和历史真谛,他强调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他强调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
据此,有观点认为:“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白皮书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新时代中国青年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
运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关知识,回答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说明为什么要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